学者余秋雨说,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先辈的种种真相。
5年的持续考古发掘,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的历史真相逐渐被扒剔了出来,频现重要的新发现,被评为“201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田野考古二等奖”以及201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论坛六大考古新发现,一再引发公众关注。
一处考古遗址,收获了考古界诸多重要奖项,在国内着实不多。这一次,姚河塬又发现了什么?传递哪些历史信息?藏着什么样的风云故事?
且听姚河塬西周遗址考古队领队马强细说详情。
地位显赫的诸侯国
塬,“大而高平者”。在六盘山东麓,由泾河上游支流李儿河、小河、大河切割形成,夹杂在六盘山余脉群山中的一块三角形高平土地即姚河塬。姚河塬是块宝地,这里自古就是人类宜居的重要场所,有距今46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海子遗址等。2017年4月,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在彭阳红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姚河塬西周遗址”。
2017年的重要发现在于搞清了城址的布局。
在遗址发现后,随即开展专题性考古调查、考古钻探、发掘等工作。发现有城墙、护城壕、宫殿建筑基址、铸铜作坊、制陶作坊、池渠系统、路网、墓葬、马坑、车马坑、祭祀坑等遗迹。面积92平方米,有内外城之分,时代从西周早期延续到西周晚期,贯穿整个西周历史。
2020年底,共清理西周墓葬38座。其中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2座。甲字形大墓出土了有轭、衡末饰、轴、軎、毂、伏兔、泡饰等青铜车器,另有玉璧、骨梳、蚌器等出土。中型墓葬有棺椁、腰坑殉狗,出土鼎、觯等青铜器及柄形器、鱼、蝉、螳螂等玉器。
两座甲字形的墓葬属于姚河塬的两代诸侯国君。考古人员在国君墓葬周围发现了马坑、车马坑、祭祀坑等遗迹,部分墓葬中发现了4架马车。车马坑直接表现出了墓主人的显贵。6座马坑埋马12匹,4座车马坑每座埋4辆车和12至26匹不等的马。马坑分两层或多层,上层马骨散乱,下层马骨完整。
西周时期国家的规制特别严格,天子出行的时候,乘坐的是6匹马拉的车,4匹马拉的车属于诸侯的规格,如此高规格的西周墓葬在宁夏属首次发现。
这也是西北地区首次发现西周分封诸侯国都邑城址。史料明确记载的六盘山地区县级建制的历史起于西汉时期,而姚河塬西周遗址是西周时期城市的建制规模,这一发现将六盘山地区的建制史提前了1000多年。
姚河塬遗址被评为“201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评委专家给予“五个最西北”的评价: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诸侯级墓葬、最西北的甲骨文发现地、最西北的原始瓷器出土地、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
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考古发掘继续进行。主要发掘墓葬区,另外还对铸铜作坊区和墙体进行发掘。在一座甲字形墓葬灰坑中出土甲骨文、青铜器、瓷器等珍贵文物。“甲骨文总计150余字,涉及到国别以及与戎人的征战,是周戎关系重要的史料和新发现,为目前所知发现甲骨文最西北的边地,也是最西北的中原商周文字和占卜文化覆盖区。详细内容,近期将发布。”马强说。
姚河塬西周遗址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0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重要原因在于铸铜作坊区。
铸铜作坊区位于遗址内城东北,墓葬南侧,面积4200平方米左右,作坊区因梯田改造、土地平整,遗迹多有破坏,目前留存的大多是坑类遗迹,地表的遗迹遗物基本破坏殆尽。发现了房址、窑址、炉子、水渠、灰坑、窖穴,出土陶范、坩埚残块、铜渣、骨器、石器等铸铜相关遗物,铸铜产业链基本完整。
马强认为,西周中央政府赋予姚河塬这位诸侯铸造铜器的特权,姚河塬人群中有一部分掌握了铸铜技能。在姚河塬发现的铸铜作坊,其意义就在于让人了解到在西北边疆地区周人相关的铸铜活动。铸铜作坊中制造的器具门类齐全,产品包括青铜容器、车马、兵器、工具等。
姚河塬遗址水网密布,沟渠纵横,勘探发现了较多大型储水池,有干渠与这些水池相接,其与铸铜作坊、制陶作坊等关系密切,表现出该遗址人群非常重视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俗地说,姚河塬铸铜作坊是一家西周王朝管控的“高科技工厂”。姚河塬附近没有发现铜矿,生产铜器的原材料从其他地区运来。
姚河塬铸铜工艺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匠人们先从取土坑将土取出,在水池中清洗、沉淀,将淤泥和沙子等其他原材料混合,制造出生产铜器的陶范。陶范分为内芯和外范,将熔化的铜液浇入范芯空腔内,待冷却后打碎陶范,取出铜器,进行打磨抛光。打碎的陶范被埋进废弃坑中,这就是我们现在发现的陶范遗存,这些是国内冶金考古领域不可多得的材料。
都城阔大,墓葬高级,有权铸铜,践行“分封诸侯、藩屏王室”使命,这位诸侯不显赫才怪呢。
一条丝路的遗珍
姚河塬西周遗址还紧密连接着另一个重大考古发现——海子塬墓地。
2010年,考古人员对彭阳县新集乡北魏隋唐海子塬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北魏、隋唐、宋代等不同时代墓葬26座,墓葬未经盗掘,保存完整。
在清理M14墓葬时,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墓主人两手骨处散落着两枚波斯萨珊卑路斯银币。由于右臂骨架从腹部横搭过来,与右手臂交叉,因此,这两枚银币发现时位于墓主人骨架的右侧。墓主人骨架长1.8米,头骨大而鼻骨凸起。后经专业检测证实,这位墓主人年轻时身高约两米,是高鼻梁、深眼窝高加索人,即白种人。
《彭阳海子塬墓地发掘报告》表示,萨珊俾路斯银币肯定与丝绸之路有关,再次佐证了当年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
北魏早期,从固原到山西大同的丝绸之路是从固原出发,沿清水河至青石嘴,再从青石嘴沿茹河东向至古城,从古城越山至海子塬。这样一来,这位平民能有两枚萨珊俾路斯银币陪葬就不难解释了。
之前,固原南塬汉唐墓地发掘的田弘墓曾出土了4枚东罗马金币和残玻璃器、玻璃饰珠等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物。
田弘,西魏大统年间为原州都督,北周建德元年拜大司空,翌年迁少保,卒后归葬原州,在《北史》《周书》有传。
田弘是一员猛将,大文学家庾信为其撰写墓志铭称:“公摧锋直上,白刃交前,万死不决,凶徒多溃。身被一百余箭,伤肉破骨者九疮,马被十槊,露布甲上。朝廷壮焉。”墓志铭可见,田弘作战时非常勇猛,身上被射了100多箭,马被刺伤10处,依然还能坚持战斗。据《北周田弘墓》考证,田弘右侧肱骨头上,有一直径约6毫米和深20毫米的小型穿洞,可能是某种细的尖锥状器物刺入所致。
史料记载,田弘是原州长城县人。长城县在哪里呢?就在古阳晋川今红河川,一说就在新集乡附近,一说是在红河镇马河古城遗址。
1984年,宁夏考古人员在姚河塬附近还发掘一处著名墓葬——彭阳新集北魏墓地。
彭阳新集北魏墓地出土了陶俑组合:武士俑、具装甲骑俑、鼓吹俑、侍俑、风帽俑、文吏俑。他们以黑笔勾描出俑的眉、目、嘴、胡须,俑的神态显得生动。部分俑具有胡人的形象,尤其出土的一组吹奏、击鼓、抚瑟乐俑,为研究古代音乐史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资料。出土的土筑房屋模型完全仿墓主人生前的居所,体现了墓主人生前身份。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将北魏土筑房屋模型和2件具装甲骑俑、1件持鼓俑、1件吹角俑、1件风帽俑、陶牛车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从西周诸侯王国都城到春秋西戎诸国,从秦汉乌氏、朝那到隋唐黄石、百泉、长城、平凉县,阳晋川(红河川)看惯了刀光剑影,见证了鼓角铮鸣。红河流淌的清波,承载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一条河流的风云
姚河塬西周遗址部分与小河湾战国秦汉遗址相交错,而小河湾遗址展示了红河流域大量历史信息。
2009年为配合西气东输管线工程建设,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姚河塬东部的小河湾遗址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房址、墓葬、道路、水井、灰坑等60余处遗迹,出土了陶器、铁器、青铜器、骨器、钱币、贝壳等数百件珍贵文物,这个遗址被初步确定为战国中晚期至宋代,但主体文化时代是在战国至汉代。遗址面积80万平方米,具有城池,因此原计划在此修建的西气东输加气站也因此被迫迁往他处。
在这处80平方米的遗址上,历代风云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
有专家提示:“小河湾遗址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城址,是古代王国制向郡县制转变的典型,与西戎有一定的关系。”姚河塬西周诸侯国城址的发现,更进一步佐证了此话。
学者叶长青认为,小河湾遗址是先秦至西汉中期的乌氏戎王城和乌氏县城。“小河湾筑城时间应该在春秋中期。周平王末年,西戎八国逐渐形成,乌氏戎王国在六盘山脚下。到春秋中期秦穆公在位时,西戎八国更是筑城数十,皆自称王。”后来,秦穆公把西戎诸小国都给灭了,“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但乌氏、义渠等几个较大的西戎方国还苟且存活,可能是这些“苟活者”筑造了小河湾县城。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富得流油”的故事。
在秦始皇时期,六盘山小河湾一带有一个叫倮的乌氏戎人,善于经营畜牧业。牲畜养到很多时就全部卖掉,然后用卖牲畜的钱,在秦地购置奢侈品,暗中送给戎王,戎王赠还他10倍于所献奢侈品价值的牲畜。倮的牲畜多到只能用山谷为单位来计算数量。秦始皇召见倮时,给了特殊待遇——倮可以与大臣王孙站在一个平台上觐见皇帝。
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小河湾的辉煌就黯淡了下来。汉武帝先设立安定郡管辖乌氏、朝那等21县,后来干脆就把乌氏县东迁了。武帝北巡安定郡时,因大旱免税的名单中就没有曾在小河湾设置的乌氏县,这说明,乌氏县当时已经东迁了。
也有学者认为小河湾县城遗址是秦汉时期的朝那县。
该遗址出土的袋状铲足分裆鬲及方形、长方形坑和较多动物碎骨等文物与西戎文化是有一定关系的。但该遗址秦文化的特征更明显,如秦式釜、平裆鬲、罐、盆等陶器均是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如果小河湾遗址是秦人筑造的城市遗址的话,从文献上看,极有可能是秦汉时期朝那县城前身。如果是朝那县城的话,那么世界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故乡,到底在彭阳的古城镇还是彭阳新集小河湾?(记者 王玉平 陈 思 文/图)
姚河塬出土的玉器。
姚河塬发掘的陶范祭铜刀。
姚河塬出土的骨器。
姚河塬殉葬马坑。
姚河塬出土的象牙梳。
姚河塬西周遗址考古队领队马强细说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