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祁瀛涛)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公告,正式公布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后的《名录》显示,近年来出现在宁夏的卷羽鹈鹕、草原雕、黄胸鹀、猎隼、青头潜鸭、秃鹫、乌雕、北方铜鱼(鸽子鱼)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卷羽鹈鹕。(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卷羽鹈鹕:卷羽鹈鹕,是鹈形目鹈鹕科鹈鹕属的鸟类。卷羽鹈鹕是分布在欧洲东南部至中国沼泽及浅水湖的一种鹈鹕。卷羽鹈鹕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会潜水,也善于在陆地上行走。颈部常弯曲成“S”形,缩在肩部。鸣声低沉而沙哑,繁殖期发出沙哑的嘶嘶声。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两栖动物等为食。卷羽鹈鹕会迁徙一段短距离。它们飞行时的姿态很优美,将颈昂起像鹭科,而且整群会一同飞行。
草原雕。(宁夏鸟友@第3只眼 摄)
草原雕:属于大型猛禽,体长为71~82厘米,体重2015~2900克。由于年龄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体色变化较大,从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带的荒原草地。以黄鼠、跳鼠、沙土鼠、野兔、旱獭、沙蜥、草蜥、蛇和鸟类等小型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和腐肉。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森林中松树、槲树或其它高大的乔木树上,巢的结构较为庞大,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垫有细枝和新鲜的小枝叶,结构较为简陋,为平盘状。每窝产卵1—3枚,由雌鸟单独承担,孵化期为42—44天。分布于欧洲东部,非洲,亚洲中部,印度,缅甸,越南等地。
黄胸鹀。(何志远 摄)
黄胸鹀:黄胸鹀属小型鸣禽,体长14-15厘米,有2个亚种。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7000只。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黄胸鹀分布于芬兰、俄罗斯、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越冬于欧洲中部、南部、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地。
猎隼。(宁夏鸟友@第3只眼 摄)
猎隼:季候鸟,大型猛禽。主要以鸟类和小型动物为食。主要生活在内陆草原和丘陵地区,栖息于山区开阔地带、河谷、沙漠和草地。猎隼主要以中小型鸟类、野兔、鼠类等动物为食。它的繁殖期为4-6月,大多在人迹罕见的悬崖峭壁上的缝隙中营巢,或者营巢于树上,有时也利用其他鸟类的旧巢。巢用枯枝等构成,内垫有兽毛、羽毛等物。分布广泛,中国和中欧、北非、印度北部、蒙古国常见。
青头潜鸭。(宁夏鸟友@第3只眼 摄)
青头潜鸭:青头潜鸭为迁徙性鸟类,通常每年3月中旬从南方越冬地迁往北方繁殖,10月中旬开始飞往南方。它曾是我国常见候鸟之一,但随着栖息地的破坏和人为狩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等级。
秃鹫。(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秃鹫:属于大型猛禽,体长108-120厘米。通体黑褐色,头裸出,仅被有短的黑褐色绒羽,后颈完全裸出无羽,颈基部被有长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皱翎。幼鸟比成鸟体色淡,头更裸露,亦容易识别。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偶尔也成小群,特别在食物丰富的地方。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为食,常在开阔而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窥视动物尸体。偶尔也沿山地低空飞行,主动攻击中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有时也袭击家畜。分布于广泛。
乌雕。(宁夏鸟友@第3只眼 摄)
乌雕:别名花雕、小花皂雕,乌雕体长61~74厘米,体重1.310~2.100千克,通体为暗褐色,背部略微缀有紫色光泽,颏部、喉部和胸部为黑褐色,其余下体稍淡。栖息于草原及湿地附近的林地,多在飞翔中或伏于地面捕食,取食鱼、蛙、鼠等动物,也食金龟子、蝗虫。 产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新疆。
北方铜鱼。(宁夏观鸟协会提供)
北方铜鱼(鸽子鱼):为鲤形目鲤科铜鱼属的淡水鱼类,俗名鸽子鱼、尖嘴、沙嘴子、黄头鱼,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黄河水系,以兰州、宁夏的青铜峡一带的中上游河段为多。主要分布在甘肃靖远至宁夏中卫一带约200公里的黄河河段。近年来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至今已处于濒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