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课堂: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如何“接地气”? 乡村“旧”集市里的“新”变化 十九届五中农村工作会议 小夫妻响应防疫号召:工地办婚礼 留惠过新年 “2020年度中国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揭晓 拜登任职安东尼布林肯汽车 浙江金华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 为境外输入 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律师:警方结束侦查 移交检察院 加尔各答有轨电车上安装了WiFi设施 以吸引年轻人 Jaykay企业与德国EOS成立合资企业 以解决印度的3D金属打印需求 青海2020年十大气候事件:三江源地区冬季雪灾范围大 专访张伯礼:海外对中医药接受度在提高 冀更多国家借鉴经验控制疫情 哈尔滨市新增4处中风险地区 用图形贴画、给动画片配音……趣味寒假作业看过来! 网购名牌后用假货调包退货:女子如此操作41次被刑拘 黑龙江四地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吉林长春新增确诊病例12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 详情公布 天津市政协委员呼吁关注“星星的孩子” 加强自闭症康复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通化社区战疫群像:“原来我有这么多劲儿” 北京大兴流动医疗车保障居民用药 隔离期孕产妇单间就诊 宁波发现一批印度进口鱼核酸检测呈阳性 对返乡中高风险区学生 黑龙江实行“全程闭环”直接接送 北京全面启动2021年春节景观布置 爱“美”消费如何规避“雾里看花”?监管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为民服务的路上永不停歇——走近2020“最美铁路人” 吉林省民政部门全力保障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00后也爱看!扶贫剧《山海情》为何成“剧王” 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已超1500万份/天 青海茫崖完成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科研仪器布设 上海16例本地确诊病例之间存在流行病学关联 广西防城港市山新村:转型的渔村焕发新貌 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启动第三次全民核酸检测工作 贵州建科技法庭1294个 让公平正义看得见能评价可监督 贵州山区筑桥二十八载的政协委员:“桥”连世界 驰援吉林抗击疫情 江苏援鄂中医专家再出征 江苏镇江:完成29373人核酸采样 结果均为阴性 江西吉水县人民医院:遭袭击受伤的医生因伤势过重去世 绥化部分区域开展新一轮7天“严控” 以尽快“清根见底” 甘肃多地兴起中医药文旅游:传统“尝其味”渐转“悟其道” 这五年,西藏市场主体数量增长1.3倍 北京大兴天宫院辖区隔离期孕产妇实行隔离就诊 如何加强应急物资等运输保障?交通运输部回应 老家不老 年轻人“为爱返乡”觅幸福 宁夏体育线上健身大拜年系列活动启动 异地不返乡人员扫码补贴4000元?这事是假的! 塞北宁夏呈新貌 富民之水“云”上来 【人民记忆:百年百城】中卫奔小康 银西高铁运营“满月” 交出不俗成绩单 银川:集团化办学盘活优质教育资源 敢想敢闯的他 有着“马得宝”的故事
你当前位置:首页 >滨河经贸 >

非遗进课堂: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如何“接地气”?

2021-01-27 17:03:52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重庆1月27日电 题:非遗进课堂: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如何“接地气”?

作者 王婷婷

学校如何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课堂教育,更接民族“地气”进行传承与发展?记者本月跟随“武陵山乡美·齐力奔小康——聚焦重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暨民族团结进步新风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黔江找到了答案。

“土家铜铃舞”“小南海渔歌”“千人葫芦丝”“咚咚喹”……走进重庆市黔江区民族小学,民族图腾、民族文化长廊等具有土家族、苗族传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入门可见——“家斗吊脚、雕花门窗、飞檐尧翘角”,无不彰显民族文化环境特色;民族陶艺课程、民族课间操、民族器乐早已融入学校,走进课堂。

“学校于2002年成立,目前有3429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72%,以土家族、苗族为主。把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课堂是校园特色。”重庆黔江民族小学校长田景碧介绍,通过开展“唱一首民族歌”“跳一支民族舞”“会一项民族乐器”“参加一项民族体育活动”“穿一套民族服装”“上一节民族课”“开展一项民族节日活动”“建一个民族特色校园”的活动,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学生活动内容,积极培养学生浓厚的民族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图为民族陶艺进课堂。 张燕 摄图为民族陶艺进课堂。 张燕 摄

记者在该校操场看到周围墙上贴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图案,在少数民族文化长廊上,则挂有“蓑衣”“犁”“耒”“镰刀”等传统农耕器具。“将那些即将消失在我们生活中的农耕器具展示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更深刻的认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田景碧说。

早上十点多,孩子们在冬日的暖阳下,整齐划一,迈开步子,跟随民谣跳起融合少数民族特色的课间操,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疫情之前,平常每周开展30分钟的大课间,大家会围成几个大圈,中间有一千人多人吹葫芦丝、咚咚喹,外面有一千人多人跳摆手舞。”田景碧称,让师生真正走在阳光下,这些年学校通过民族器乐、民族歌舞、民族体育等课程的开展,学校师生精神风貌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更自信、更阳光,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身心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学期学习了咚咚喹,通过学习少数民族器乐减少了学习的烦恼和枯燥。”六年级的土家族学生费玉美笑着说,“咚咚喹比葫芦丝学习难度更大,在学习过程中有老师耐心指导和同学的相互帮助,大家都比较开心,学会后觉得非常有趣。”

为了让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更“接地气”,黔江区民族小学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大胆开发地方资源,将“民族文化”融入语文、社会、数学等学科之中,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试题。

近年来,黔江民族小学教师开发的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校本试题已公开发行,探索出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积极推进民族特色课程建设,教师们开发了《民族常识》《家在黔江》《葫芦丝》《土家歌舞进课堂》等校本精品教材。此外,学校将民族乐器葫芦丝融入艺术课程,编撰印发了《葫芦丝实用教程》校本教材,聘请专业教师对学生授课。

目前,学校被确立为黔江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全国葫芦丝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民族乐器演奏艺术水平考级考点。

据了解,近年来,黔江区依托非遗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实施非遗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搭建了多元化的教育成长平台,丰富了中小学生文化生活,既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又使非遗技艺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