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石家庄丨与“灭火队长”的重逢
齐文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的主任,网友给他送了个绰号叫“灭火队长”。过去的一年,齐大夫是在奔波中度过的。他给我回忆了这一年大致的行程,基本是在各地抗疫和隔离中度过的:
2020年:
1月底-3月底武汉
4月隔离
5月-7月中东
8月隔离
9月上班
10月-11月 新疆
12月满洲里
2021年:
1月石家庄
“灭火队长”的绰号,就是从这段经历中来的。第一次见齐大夫,是在北京西站。他们从武汉抗疫归来,我去采访。当时不认识他,只是对那位眉毛很长,一直拱手向迎接人群致意的大夫,印象很深。他动作沉稳,风度翩翩。看着他坚毅的眼神,我当时就在想,不知道他在武汉都经历了什么。
这次,我从北京来石家庄增援抗疫报道,得知广安门医院也派了中医专家来支援,就拜托医院办公室的老朋友尹璐,联系齐大夫。联系的过程,才对上号,那天在西客站印在我脑子里的谦谦君子,就是齐大夫。
我们平时都在北京,医院在广安门,新华社在宣武门,开车也就十分钟的距离。他是1月7日到的石家庄,我是9日到的。转眼快一年了,我们在石家庄重逢。因为防疫的要求,我没能面对面采访齐大夫,虽然之前并不认识,但和齐大夫视频连线的时候,就像老友重逢,他对我也是无话不谈。
齐大夫是河北人,这次从北京来增援,是回到了家乡。1978年考入河北中医学院的时候,他只有15岁,那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当时他爷爷半身不遂,靠喝中药治疗。家人都觉得中医很神秘,他就报考了河北中医学院。之后到南京中医学院读硕士,毕业后回河北任教,随即又考取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博士,博士毕业就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工作到现在。
过去的一年里,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武汉的时光。武汉他先后去了两趟,第一趟是1月21日作为专家去调研。那个时候大家的防护意识还不强,不知道这个病毒这么厉害,现在想想也挺后怕的。回来之后,在除夕的时候,接到通知要去武汉增援。
大年初一整装出发,抵达武汉。他们是抵达武汉的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金银潭医院南一区病房。在武汉,他用“痛快”来形容当时的工作感受。齐大夫说,在武汉的时候,是黄璐琦院士带队。当时武汉的情况比较严重,急救车送进来的病人就随机分配到各个病区。他们接收了大部分是确诊的重症病人。每天都是在一线战斗,看到自己的手艺能够在这样危难的关头拯救那么多生命,感觉特别痛快。
“那个时候,感觉病人的生命,就托付在我们的手上了。”齐大夫说,病区里有一位83岁的老婆婆,是病区年龄最大的患者。婆婆总爱唠叨不停地说家里的人和事儿,对吃喝穿都有很高的要求。因为病房刚去世了一位年纪相仿的老人,医生护士总是很小心对待她,不想让她再有意外。当时病区里盒饭不合老人口味,齐大夫就从宾馆带来米糊,一口一口喂老人吃。后来,老太太康复出院了,大家都很有成就感。那是很难忘的经历。对于中医治疗的效果,齐大夫和同事们专门做了数据统计,整个2月份,在金银潭医院患者病情类似的8个病区中,用死亡和转重的数据进行比较,中医治疗的效果是最好的。
不过他也有无奈的时候。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刚接手这个病区的时候,他们每天三班倒,24小时都在运转。一天上午,他查房时一个病人聊天,那个男性患者62岁,状态还好,会练武术。虽然是在吸氧,但是可以站在床头和他交流。换班之后,第二天他再来的时候,那个病人已去世,被拉走了。自己对自己的手艺信心满满,却眼睁睁地看着鲜活的生命被病毒夺走了,他特别不甘心、无奈,难过得大哭了一场,吃了三片安眠药也没有睡好。这位57岁的汉子,把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和治病救人的本领,叫作手艺。虽然人高马大,但是内心充满了柔情。虽然有很多高深的理论,却唯独敬畏这份手艺。
后来去中东、在新疆,他干得都非常痛快。我理解,他说的“痛快”,就是自己的手艺,可以酣畅淋漓地治病救人。
这次在石家庄的救治,他首先建立了中医师三级负责制,制定了符合石家庄地域、气候特点的中医防治方案,既形成了中医药覆盖网络,又保证了工作高效。不过,齐大夫说:“这次是让我来当专家,不能亲自管理病人,只是在那里‘指手画脚’的,不‘痛快’。”他说,他还是喜欢干实活儿,实打实地治病救人。
齐大夫总结说,中医治疗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有四个优点:中医在退烧方面有优势;中医可以改善患者咳嗽和憋气的症状;中医可以改善食欲,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中医可以改善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
说到中医未来的发展,齐大夫说,中医是个好东西,但它也不是万能的,中医大夫也不是武侠小说里可以起死回生的神仙。我们也会用综合治疗的方式,该输液输液,该吃药吃药。中医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上。中医的发展,需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来。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