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缩盆景”里的“文化家园” 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中国道路中国梦) 焦点访谈: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背后 明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 银川新开5趟长途动车 德甲综合:勒沃库森击退多特 门兴小胜不来梅 宁夏公布征收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 银川海归小镇首个医疗器械项目落地 新一年艺考季到来 你的文化课够好吗? 英超综合:莱斯特城胜切尔西 三连胜暂时领跑 宁夏将用三年时间实施“四大改造” 新型诈骗方式花样百出 有哪些套路?怎么分辨和避免? 多级响应型基因编辑递送系统 精准捣毁癌细胞“假证窝点” 北京新增7例本地确诊病例 大兴6例、顺义1例 23岁小伙失联8天家人急寻 最后监控画面在青城山 黑龙江19日新增16例确诊病例 新增31例无症状感染者 是什么让她走到这一步? 重庆农村地区禁止办无事酒 确实要办婚宴应提前5日报备 花760元,“水军”能把一条虚假消息炒成5.4亿阅读量 北京大兴天宫院街道管辖区域内公共场所全部关停 微信10周年:有人重度依赖,就有人想要逃离 天宫院5个社区封闭管控 北京大兴发布疫情防控新措施 养老机构再次封闭 入住老人怎么样了? 黄淮及其以南地区将有降水 中东部气温继续回升 来自玉米、秸秆的生物基材料 不只能做塑料,还能做衣服 记者在南京亲历基层办事“痛点” 打服务差评遭质问 黑龙江省新增确诊病例16例 均在望奎县 新冠肺炎激素治疗有了用药安全线 养老机构“卷包会” 这些套路要看清 谁泄露了两个小果庄人的隐私 大寒节气北京气温逐渐回升 今起三天晴朗在线 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103例 其中本土病例88例 @所有人 欢欢喜喜准备过大年 别给诈骗分子“充钱” 89.6%受访青年确认有必要考虑自己的养老 萌娃练单杠长高可信不?专家:作用有限,跳绳最好 陷疑似代孕弃养风波 知名艺人郑爽事业遭重创 两张“横跨”十多年的同款背影照,为何会走红 北京加紧流调溯源 排查去年12月10日以来入境进京人员 “无理由退房”闹心缘于“三无”尴尬 完善配套政策让民宿远离“野蛮生长” 疫情拐点何时来临?专家解析三方面因素 机票难退与高铁秒退差距咋那么大 靠技术过上好日子(决胜全面小康·小家看小康(32)) 南方大范围阴雨今起发展 东北引领气温大回暖 春节期间一房难求?“就地过年”催生成都周边酒店热 黑龙江哈尔滨呼兰区发布紧急提醒!寻找同轨迹人员 行业、预期、履历——三看海归求职 寒冬送温暖 让流动人口“就地暖心过年” 7部门、29省份@在外务工的你:留下过年可好? 宁夏排查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1633个 认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项目761个 义乌就地过年“暖政”,是教科书级“抢人策”
你当前位置:首页 >滨河经贸 >

“微缩盆景”里的“文化家园”

2021-01-20 10:38:35来源:宁夏日报

村庄档案

村名:香园村

村里一位老者对记者说,当年搬迁到这里,只见一片荒漠沙丘,渺无人烟。村民们聚在一起讨论下一步怎么走,有人提议先给村子起个名字。大伙儿想了半天也没个结论,此时一位老人说:“不如就叫香园村吧——香字拆开就是千八百日,园是花园的园,香园的意思就是,俺们立志要用千八百日,把这片荒滩变成一个像花园一样美丽的地方!”

大伙儿很振奋,不约而同鼓起掌来,从此村子有了名字。20多年来,村民们没有忘记对这片土地许下的诺言,始终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荒漠。日升月落,时光的年轮滚滚而过,沙漠上“长”出一片芬芳的绿洲。如今来到这个村,春季鲜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满枝,冬季安详宁静,是村民们曾经梦中的花园。

大河乡香园村位于红寺堡城区西侧、盐兴公路两侧,距红寺堡城区8公里,1999年由同心、隆德两县移民搬迁组成,2005年6月与相邻的碱井村合并形成现有规模。2020年12月全村常住居民598户2261人,其中建档立卡142户553人,非建档立卡户456户1708人。全村有水浇地5777亩,人均耕地达2.5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林地面积有43940亩,退耕还林面积有4832.94亩。全村牛存栏420头以上,肉羊存栏9000只以上,有养殖收入的家庭230余户,有务工收入的家庭400余户。2017年,香园村脱贫摘帽。

香园村是红寺堡区典型的移民村,村民们搬迁到香园村时,除了带来全部家当,还携带了文化的种子。2016年红寺堡区打造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为移民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这些文化种子很快就在红寺堡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我的村子

文化之火“燃”进移民村

20年春风化雨,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村民们的志气、眼界、视野、见识和庄稼一起不断生长,开花结果。

移民村里的四季流转

1月18日晌午时分。太阳从云层中钻出来,照耀着庄户人的院落,照在一堆堆黄澄澄的玉米和一串串红彤彤的辣椒上,照在庄户人的笑脸上,丰收的光芒点亮了整个冬天,香园村里一片安详静谧。

56岁的郭锐在自家的仓库里握着蘸饱了油彩的毛笔给“仙鹤”的眼睛涂色,仙鹤立马活了。“闲的时候我就给道具上上色,让它们一直都是新的。”

100平方米的高大仓库敞开着,上千件道具隆重地充盈着视线,香园村村委会主任、高台社火第三代传承人郭锐眼里满是自豪。库房里装满了他购置的戏服戏帽道具和器乐,还有2018年元宵节花10万元制作的天安门彩车造型,这些东西的购置费制作费及人员餐饮费都是他自掏腰包,20多年来累计投入40余万元。

“大,外头冷,忙活一上午,进屋缓一缓么!”郭锐的大女儿郭小燕端了碗热茶让他驱驱寒。

“记者同志你看,我爸的衣服袖子磨得发光了,鞋也没后跟了,还舍不得买新的。”郭小燕笑着对记者说:“老妈过世早,俺们五姊妹攒钱让老爸再找个老伴,他倒好,每分钱都投到社火里了!”

和乡亲们一样,1998年郭锐刚搬迁到这里时,满眼荒滩,沙子追着人乱跑。村庄的童年被黄沙掩埋,曾经的梦魇如今想起还是揪心。在顽强的信念和文化心灵的观照与牵引下,他坚韧的身躯终于走进一片绿洲。

20年,在时光长河中是短短一瞬间;20年,对一个村庄及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却是沧海桑田。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是人与自然的博弈,是人与贫穷的对抗,是人与四季的交流。比起诉说过去与风沙搏斗的艰难,香园村的人们更乐于歌颂今天的甜蜜,更喜欢畅想未来的美好。

扶贫先扶志,有志百业成。红寺堡随着脱贫攻坚路上,移民群众在顶烈日、战黄沙的创业过程中,文化的扶志补脑、凝魂聚气、强心壮骨作用格外突出。

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宁夏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历经22年的扶贫开发,堪称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微缩盆景”,历经20多年艰苦创业,谱写了“沙丘起高楼,荒漠变绿洲”的创业史诗。

心中点燃一团火

年轻的移民村,文而化之,静水流深,中华文化中尚善、尚德、尚勤、尚俭的精神特质溶入人们的生命。

移民地区更需要能把人拧成一股绳的文化力量。红寺堡区摸索出文化育人之路,以文化为载体,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斗志,使文化自信成为脱贫致富的“催化剂”。

1964年,郭锐出生于固原隆德县奠安乡旧街村,1998年和乡亲们搬迁到红寺堡,担任香园村村主任。刚到新地方,满天风沙把人心吹乱了,男人们聚在一起打牌,女人们三五成群说闲话。

“得想办法在大伙儿心里点燃一团火,把大家的心聚起来!“如何增强乡亲们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摆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村干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郭锐从小喜欢耍社火,了解高台社火的制作工艺,他自购乐器拉起一支自娱自乐班,没有戏服戏帽道具就自掏腰包4万元购买,第二年又购置锣鼓搞起了高台社火,在全村组建了10个艺术队,吼秦腔、敲锣鼓、扭秧歌、划旱船、舞狮子……逢年过节,260名演员组成的香园村社火队,浩浩荡荡走村串户,把十里八乡闹腾得红红火火。

锣鼓一响,一呼百应,沉寂的香园村从此“嗨”翻了天。在郭锐的带领下香园村社火团队每年参加红寺堡区元旦、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社火展演及文化艺术汇演,节目编排质量高,表演精彩,几乎年年摘得头奖。

受惠于传统文化的良风化育,香园村人心向善、见贤思齐,移民群众体会到勤劳致富带来的幸福和自尊。如今,香园村560户人家,200多户有了私家车或货运车,近百户在城里买了商品房。

大人比奋斗,娃娃比读书,香园村平均每家都有一名大中专生。考出去的学生们热心家乡的志愿服务,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黄宁创办塞上明珠公益协会,凝聚吴忠地区3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高考护航、环保宣传服务,帮扶5000多人次。

红寺堡文化脱贫是我区脱贫之路的一个缩影,我区以文化小康助力全面小康,通过补齐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激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增添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活力等举措,下大力气补齐文化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

“泥腿子”身上也有文化味

文化旺人气、攒心气、养志气。

红寺堡区坚持文化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在贫困村中树立起了脱贫光荣的风尚。昔日的亘古荒原实现了“文化荒漠”向“文化新区”的历史转变,来自各地的移民在耕耘红寺堡这片沃土中成长,在追赶中前行,在聚合中发展。

2017年,香园村走出贫困村行列。当年,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电脑、图书、秦腔乐器、服装、音响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有了“精神家园”。村民刘贤说:“大家爱到书屋来看书上网,‘泥腿子’身上也有文化味。”

思想观念变化了,幸福指数提升了,大伙儿的心气更高了。铆足劲儿奔日子,吹拉弹唱的人多了,强身健体的人多了,喝酒、打牌、无所事事的人少了,群众脱贫的斗志更加昂扬、勇气更加充足、信心更加坚定。

18日傍晚,香园村保洁队队长46岁的杨福俊收工后赶到文化大院,扮上王宝钏唱起了秦腔。“和姐妹们一起唱唱跳跳,心情好,不为家长里短的事儿纠结,过日子攒劲,有奔头!”十几年来,杨福俊的三个女儿看着妈妈从一个只会闷头做家务的“家庭妇女”蜕变为“歌舞达人”,深感心气儿对人的激励作用,她们努力学习,如今大女儿大学毕业工作了,二女儿考上了大学,上初中的三女儿也立志考上好大学。

52岁的杨会忠患有肠梗阻,曾是建档立卡户,在村子浓厚的文化范围的感染下决心把子女培养出来。如今两个孩子都考上大学,曾经贫困的家庭走向希望的田野,这样的村民在香园村有很多。

“你是哪人?”“固原人。”20年前,你问移民,他会这样回答;

“你是哪人?”“红寺堡人!”今天,回答众口一词。

文化之泉带着源源不断的强韧力量,催生了香园村的脱贫之花,也展示着红寺堡20年开发建设巨大成就。移民文化成为人们的精神纽带,红寺堡成为23万移民的精神家园。

记者在香园村村部的展板上看到一个标语,村民们早已耳熟能详:“文化是农民腾飞的翅膀,文化是农民致富的脊梁,美好的生活呼唤着美好的文化,美好的文化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文化能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文化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文化能统领千军万马,文化能凝聚人心,能给人们带来家庭和睦,邻里和气乡村和善社会和谐农村需要文化,在小康路上,昂首阔步前进的广大群众,更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脱贫博物馆

民俗社火则聚心气,翰墨飘香养志气。

从地里干活回来,全身热得直冒汗,把手往冷水里泡——为了写字手不抖;

没“工资”,每天起早贪黑只允许自己午休10分钟,常年埋头写字,作品全部捐献或用于公益。

他家的库房里总是存放着够吃3年的麦子——只要有口吃的,就一门心思写书法。

这是香园村村民李忠勤的生活常态。

2014年,李忠勤开始埋头抄写《毛泽东选集》。如今,《毛泽东选集》《四书五经》已写完,铺开有6000多米长,一笔一划都是心血。

记者来到李忠勤青砖黛瓦的小院时,他正在抄写党的十九大报告,家里绝大部分空间是书画室,条案上陈设着厚厚的《全唐诗》等手抄小楷长卷。门外响起欢快的笑声,“老师,我们来啦!”王乐乐、关航、李兆吉、李兆娟等中学生挑起门帘进来,跟他练习书法。

多年来,李忠勤把住房扩建成教室,办起书法培训班,免费招收十里八村的农村娃,义务为全村学生辅导书法,让他们从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小练书法,娃娃们会知道汉字有多美,让他们写自强不息,写厚德载物,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承下去。”李忠勤说,“毛笔抄经典,不仅是写字,还是用笔墨饱蘸感恩、信念和奋斗!”

如今,香园村的年轻人大都能挥毫几笔,过年写春联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保留节目”,亲友串门拜年时,大人会自豪地说:“这是我家娃写的,祝您吉祥如意!”

李忠勤1967年出生在隆德县,当地“工诗文、擅书画”,受民风熏染他自幼爱好书画、篆刻等,16岁时迫于生计放弃学业务劳庄稼,翰墨书香梦里萦绕。20年前,李忠勤一家搬到香园村,新生活掀开新天地,他敢“追梦”了。

他家墙上贴着对联:“笔墨纸砚忠承古国粹,竖横撇捺勤练汉字功”。邻居吴国祥说,这副对联点出了老李的“忠”“勤”家风,也道出了香园村崇文尚德的耕读民风,这种风气已溶入村民们的血液。

吴国祥的小儿子吴向宏曾以宁夏第十名的高考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在西安工作,妻子是西安交通大学留校任教的法学博士。大儿子吴双宏中专毕业后自己做工程,妻子是宁夏医科大学医学硕士。老吴说:“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靠的是孩子们奋发图强的志气和勤劳朴实的家风。”

村民马叶叶两口子流转承包20多亩地,起早贪黑把娃供出来。两个女儿从小喜欢写写画画,分别考上重庆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美术专业,毕业后成为设计师和美术教师。

1998年至今,香园村考上大学的有143人,其中研究生3人,博士1人。

亲历者说

“大伙儿的热情让我感动”

王志远永远忘不了第一次“送戏下乡”。

那是2015年1月的一天早上。头一年,他到红寺堡区文化馆工作,负责“送戏下乡”,香园村是第一站。

“我原担心冬天一大早没几个人来看演出,但在离村部几百米的地方就听到了锣鼓声,村民们早已排练起了社火,向我们热情地打招呼,帮我们支起演出设备……天那么冷,大伙儿的热情让我感动!”

那天的演出很成功。那是王志远第一次了解香园村,一个对文化充满热情的移民村。如今他是吴忠市红寺堡区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和村民们是老熟人。

2016年,宁夏有5个村纳入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示范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其中就有香园村,一间120平方米的彩钢房成了村民们新的文化阵地,建成使用的那一天,村民们把平时社火排练的锣鼓、服装等道具搬了进去,架起炉子,他们笑着对王志远说:“以后冬天唱秦腔、排社火再也不怕冷了!”2017年自治区文化扶贫工程开启,香园村的文化阵地再次得到完善,120平方米的彩钢房变成了200多平方米的砖混房屋,图书、电脑、乐器、音响等文化设备一应俱全,舞台前几百平米的空地变成了5200平方米的有着各样健身器材的文化广场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我见证了香园村一步步的变化。”王志远感慨地说,香园村只是红寺堡区64个村中的一个,红寺堡已实现了64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我亲身参与到这样的巨变中,见证了红寺堡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好,很幸福,很幸运!”

记者手记

在香园村,最醇厚的氛围是“文化”。若问村民们,文化是什么?他们也许回答不上来,但是他们更深、更真的懂得,并竭尽所能地身体力行。

文化对他们而言,也许就是一天辛劳后从内心深处吼出的秦腔,也许就是一年打工回乡后踩高跷的那股兴奋劲儿,也许就是农家妇女操劳一天后看到孩子握着毛笔凝神写下一笔一划时的那份满足……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化是心里的那团火,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线,是一只烛点燃另一只烛,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花唤醒另一朵花。文化,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全新的活法……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了一天之后,他们洗掉腿上的泥,搬个小板凳到村头看电影。如今,梦想中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实现,他们向往着更加火红的生活。一个个文化服务站不仅是他们展示风采的地方,不光是村民们闲暇之余的聚集之地,也是他们渴望突破自我、碰撞智慧火花的心灵家园。

1999年,红寺堡区展开了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的历史画卷,23万贫困群众从宁夏南部最贫困的八个县搬迁到了这里,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红寺堡见证了中国扶贫开发战略的成功实践。2020年3月,红寺堡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没有文化只长庄稼的土地终究是贫瘠的。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脱贫致富,文化领航。红寺堡文化扶贫、志智双扶,在贫困村中树立起了脱贫光荣的导向,在贫困户中激发出了争相脱贫的内生动力,在社会上汇聚起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文化扶贫的“软实力”成为脱贫攻坚的“硬支撑”,文化引领和文化扶贫成效明显。

荒漠变新城、沙丘起高楼,如今已变为立体而丰满的现实。

思想者说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屈文焜:

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对西海固下过评语:不适宜人类生存。

彼时的西海固正在从“辖境苦疾,甲于天下”的历史中醒来,由“三西”农业建设工程升级为“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继而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不仅迫切需要改善物质条件,更需要精神文化支撑。

俗话说,人穷志短;俗话又说,人穷志不穷。这就是如何立“志”长“智”的问题。“等、要、靠”等不到幸福,抱残守缺抱不来金山银山。文化扶贫要从啃贫困文化的“硬骨头”开始,只有“扶志”“扶智”,才能激发内生动力,让软实力硬起来,让硬实力用起来!

如今的西海固,有在门板上写诗扛到集市上展示的农民诗人,有“在驴背上长大”的农民作家,有全国首个文学之乡和书画之乡、诗歌之乡……我想起黑格尔说过一句话: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记者 张慈丽 文/图)

<p>郭锐为村民做示范。</p>

郭锐为村民做示范。

<p>雪后的香园村。</p>

雪后的香园村。

<p>香园村文化下乡。</p>

香园村文化下乡。

<p>郭锐和村民们在制作道具。</p>

郭锐和村民们在制作道具。

<p>香园村村民们装扮好合影留念。</p>

香园村村民们装扮好合影留念。

<p>郭锐给小鹿画眼睛。</p>

郭锐给小鹿画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