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州1月13日电 (叶秋云)“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线面是福州传统美食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费时费力的手工制作线面已经慢慢地被机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后屿鼓二村,还能看到秉持用传统工艺制作线面的老手艺人。
老线面师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吴丽珠忙碌着制作线面。 吕明 摄1月13日,鼓山镇后屿鼓二村一庙宇内,老线面师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面条。一根根“筷子”般粗细的面条在其手中慢慢扯、拉成细线,挂在面架上,上午10时的阳光下,线面渐渐风干……
“我们都是凌晨一两点起来,那时候,你们应该睡得正香呢。”林友豪忙着用面棒拉面、分线面,他说,凌晨一两点起来,傍晚四五点回家,晚上六七点就得睡下。从事手工线面制作已有三十余年时间,除了下雨天和淡季,天天如此。
在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后屿鼓二村内,可以看到正在晾晒的线面。 吕明 摄他出生于福州鼓山镇后屿,十七岁开始学习制作线面,如今已五十多岁。林友豪执着于传承民间传统手艺,线面的制作工艺复杂,从面粉变成一根根细面,要经过和面、揉条、串面、挂面、拉面、日晒、挽面等十几个环节。
在庙宇内,与林友豪一样,秉持用传统工艺制作线面的老手艺人还有几位。梁同光正同妻子吴丽珠忙碌着串面,取两根细竹,拉出一条揉好的面条,揉搓、旋转,串在细竹间。如今的福州正是低温天气,他们的双手已冻红。
鼓山镇后屿鼓二村一庙宇内,老线面师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面条。 吕明 摄“因为村里拆迁,我们临时租用了这里。”他们正在工作的地方十分简陋。吴丽珠告诉记者,现在,很难找到能够晾晒线面的空地了。以前,村子里大部分村民以制作线面为生,受大环境影响,目前还在做的,屈指可数了。
由于线面制作的这门手艺又苦又累,也难挣钱,传承成了一大难题。梁同光感慨道,凌晨一两点起来,傍晚太阳落山后才休息,两个人一天只能做六七十斤线面。“年轻人根本不会做了,他们起不来,也觉得这样很累。”
在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后屿鼓二村内,可以看到正在晾晒的线面。 吕明 摄据悉,鼓山镇后屿的传统线面制作手艺已有800多年历史。对于福州人来说,每一根线面都饱含着思乡之情。传承并不是简单地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更多的是留住舌尖上属于家乡的味道。
老线面师傅林友豪和妻子重复着拉面的动作。 吕明 摄林友豪一家几代都从事这个行当。从父辈那接下这根接力棒后,他一直秉持用传统工艺制作线面,竭力保持每一条线面的品质,就连斑驳的面架也有着几十年的历史。他难掩可惜之情说,现在在做的都是五十多岁的老手艺人,年轻人都不会做了。
临近春节,顾客订单比较多。说话间,林友豪和妻子还在重复着拉面的动作。丝丝缕缕的线面饱含着老福州的记忆,散发着别样的古早韵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