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潘曼琪
一千个捐献者背后有一千个感人故事。2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生命传递,移路相随”器官捐献一千例感恩会暨2020年移友会。感恩会邀请器官捐献者家属讲述他们替逝者捐献器官的心路历程,分享他们对生与死的看法。据悉,这一千例器官捐献使三千多位患者重获新生,给三千多个家庭带来了希望。
捐献者故事
“我的爸爸只是去体验不同人生”
“感觉丈夫的生命在我的手指缝里一点一点流逝。”广州市正骨医院急诊科医生丘远军,今年3月突发脑干出血倒在工作岗位上,生命永远定格在40岁,他的妻子梁晓宁回忆说,丘远军进入ICU后,她隔墙守着丈夫,不敢相信他们俩即将天人永隔。陷在悲伤里的梁晓宁当时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拨通红十字会器官捐赠的电话,为丈夫完成他生为医者的最后一个意愿——捐献器官。
2003年,同为医学生的梁晓宁和丈夫一起在武汉中南医院实习。他们第一次面对生死时,丘远军对她说:医生只能一定程度上延续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通过有限的一生,尽可能地拓展生命的宽度,让更多人知道生命难能可贵。
“生为医者何须畏生死。医生更应该是生死线上勇敢的守护者。”丈夫说的话深深刻在梁晓宁的心里,她表示,丈夫生前经常和自己谈到生与死的话题,“他总是半开玩笑说,若真的那天到来,就把能捐献的器官捐了,剩下的烧成灰撒进海里或埋在树下。”
最后,丘远军成功捐献心脏、肝脏、肾脏、肺和角膜等五个器官,挽救了5个人的生命,使2人重见光明。
丘远军去世后的一天晚上,梁晓宁和儿子一起躺在床上,儿子用稚嫩的手指认真数着他的父亲能救多少人:“我的爸爸只是去体验不同的人生了,他的眼睛依然是最漂亮的。他立刻就能‘重见光明’,他是我的英雄!”梁晓宁说,孩子的话让她觉得他们夫妻的决定是对的。
梁晓宁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为中国的器官捐赠贡献力量,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重新点亮心中的那盏暖灯。
“只要有人记得她,她就一直活着”
21日上午,特意从清远赶到广州的捐献者妮妮的妈妈,讲述了为女儿捐献器官的故事。
2018年10月,妮妮感染化脓性脑膜炎后病情急转直下,10月24日便收到了病危通知书。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妮妮妈妈对她说,可以带女儿回家准备后事,也可以把器官捐献了,让妮妮的生命延续下去帮助更多的人,为更多人带来生活希望。
妮妮的妈妈一下子动心了。“原来妮妮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活着。”她说,女儿的眼角膜可以在别人眼睛里继续看到这个世界,心依旧可以跳动,其他器官依然拥有生命力,于是,她当下决定为女儿捐献器官。
“有人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真正消亡是直到最后一个记得她的人也离开世上了。很多爱妮妮、知道妮妮的人念着她、记得她、想着她,她就一直活着,只是活着的方式不同而已。”妮妮妈妈认为,把妮妮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是对妮妮最好的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最好的一种表达方式。
妮妮妈妈说,当时妮妮爸爸一度反对,后来经过沟通和互相安抚,一家人一致决定为妮妮捐献所有器官。
现在妮妮妈妈经常会到墓园里去看妮妮。墓园中有一处是红十字纪念园,那里镌刻着许多器官捐献者的名字。“这一排排名字、一个个生命我没接触过没见过,但他们殊途同归,通过其他方式在别人身上活着、在很多人心里活着。”妮妮妈妈说,“将来,我也会是那碑上一排排、一列列之中的一个。”
接受捐献者故事
通过志愿服务传递捐献者大爱
在21日举行的感恩活动中,有一个特殊的环节感动了现场所有人。
接受器官捐献者向器官捐献者亲属献花时,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男童走上了舞台。这对双胞胎今年4岁,分别叫欢欢、乐乐,来自重庆。他们在几个月大时就被查出患有多囊肾,并且病情发展得很快。
去年12月,两人都出现了肾衰竭,病情更重一些的弟弟开始接受血液透析,并在中山一院登记等待肾移植。
今年8月19日,弟弟进行了肾移植手术,肾脏捐献者是一个3岁幼童。但就在这时,哥哥的肾衰竭症状也进一步加重,开始进行血液透析。幸运的是,哥哥在11月20日也做了肾移植手术。肾脏捐献者是一个1岁幼童。
感恩活动上,欢欢和乐乐兄弟俩表现得非常活泼,可爱的行为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欢欢、乐乐的妈妈阮女士说,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活蹦乱跳的样子,她内心五味杂陈,自己的家庭从绝望中被拯救出来,但同时有两个家庭却承受着丧子之痛。她不知道捐献者是谁,没有办法面对面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她决定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把捐献者家属的这份大爱传递下去。
在重庆儿童医院,仍有许多孩子正饱受肾衰竭之痛,却求医无门。阮女士对医院的医生说:“可以把我的手机号留给他们,我可以指引他们如何申请器官移植,让他们少走弯路。”
据悉,到目前为止,阮女士已经帮助了二十多个来自云贵川的病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