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台州11月17日电(范宇斌 陈诺)退休后是颐养天年,还是发挥余热?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老干部助农服务团成员用实际行动体现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记者了解到,这群平均年龄68.5岁的“银发老人”,14年来,身穿红马甲,怀揣助农情,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塘边,与农民渔民亲切交谈,分享种养殖经验,开展技术帮扶,探讨销售途径……
浙江省三门县老干部助农服务团成员服务小海鲜养殖户 陈诺 摄连续14年 足迹遍布三门田间地头
这些天,三门县岙门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菜桂忙得脚不沾地,一边有收割上来的晚稻急需烘干,一边忙着组织工人移栽西蓝花。“就怕忙中出错,还好老干部们今天过来,可以帮我分担些。”张菜桂说。
只见身穿红马甲的老干部们熟门熟路地走进烘干房,有的去查看晚稻质量,有的去指导工人操作烘干机,还有的帮忙装袋。
据悉,三门县老干部助农服务团成立于2006年,目前共有成员15名。退休前,他们有的是分管农业工作的领导干部,有的是乡镇部门的农技人员,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深厚感情。
“我们平均年龄68.5岁,最大的78岁。”服务团成员吴善敏介绍,14年来,他们几乎跑遍了三门的田头、山头、塘岸头,结交了数不清的农民、渔民朋友。
“晚稻烘干,温度是关键,一定要掌握好。另外,西蓝花移栽后,要注意防病虫害……”服务团成员蔡才政跟张菜桂叮嘱道。
浙江省三门县老干部助农服务团成员服务火龙果种植户 陈诺 摄“硬核”帮扶 助农增收1000余万元
在三门县螺港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塘边,看着一旁的血蛤壳,今年77岁的服务团成员陈志炉眉头紧锁。
“主要是缺氧,导致血蛤死亡。”陈志炉说,“咸府,你的塘不是海外塘,进排水不方便,一定要增加增氧机,每天要测量、登记水温、盐度、溶氧量……”
一旁的合作社负责人林咸府说:“老干部们一周来我这里一次进行技术指导,周边养殖户们经常来我这咨询探讨,所以我得学懂弄通。”
以种养殖大户带动周边群众,这是老干部们助农送技的“作战战术”。
一直以来,三门县老干部助农服务团坚持“农技推广”与“农作制度农业生产方式迭代创新”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有三门特色的农技推广之路。截至目前,共总结推广农业技术项目266个、培训人员5000余人次。
当然,助农帮扶离不开资金保障。2006年,三门县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成立,多位退休干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和企业资助,目前已有基金1300万元,每年资助项目15个以上。
全程护航 “一条龙”服务暖人心
优选项目是农业增效的第一步。老干部助农服务团坚持围绕主导产业、突出问题、优质高产、挖潜增收、生态环保等方面,择优筛选项目,让农民赢在“起跑线”上。
今年是娄万省种植火龙果的第六个年头,眼下正是火龙果的成熟期,看着一颗颗硕大的火龙果即将上市,他不禁喜上眉梢。
“我们目前种植面积60亩,亩产4000斤左右,收购价大概每斤6元,再过10天就是采摘期了。”娄万省说,“多亏老干部们帮我选的这个项目好,还‘一条龙’服务,虽然前期投入大点,但后面投入比较省,也好管理,不愁卖。”
老干部们深知,不少农特产品价格上不去是因为农村信息交流慢。于是,他们乐当“代销员”,想方设法架起生产家庭和消费家庭的桥梁,积极联系当地新闻媒体、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宾馆饭店、电商平台等,帮助农户打开销路。
“我们做了很多三门农副产品及水产品的抖音、美篇等新媒体宣传,还建了微信助农群,想方设法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俏,让农民们有个好收成。”吴善敏如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