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戈壁荒滩变现代化合作社:探访柴达木盆地腹地的拓荒致富路
中新网青海格尔木11月26日电 题:戈壁荒滩到现代化合作社:探访柴达木盆地腹地的拓荒致富路
作者 孙睿
“自打合作社成立起,我就拿出家里仅有的2万元入了股,不仅成为了合作社的社员,还能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有5000多元稳定的工资,比外面打工强多了。”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村民李光荣对记者说。
初冬时节,位于柴达木盆地腹地的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的仁达合作社里,一个个大棚绿色蔬菜陆续成熟,前来采摘新鲜果蔬的民众络绎不绝,合作社呈现一派红火的发展势头。
李光荣口中的合作社,是距离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中心12公里的郭勒木德镇红柳村仁达合作社。作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的红柳村,短短几年间,在寻求发展致富的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村里建立的仁达合作社也已成为格尔木标准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行典范。
图为今年夏季,合作社的玫瑰园里,上百亩玫瑰竞相盛放 马彩萍 摄红柳村支部书记李国善介绍,2012年,他与40名村民筹集39万元资金注册成立了仁达合作社,并将村里的沙地利用起来,买枸杞苗、修水渠、种枸杞,村民们的“家当”变成了“枸杞苗”,撒在了20公顷的戈壁滩上。
“随着合作社种植的枸杞获利,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后来合作社又新盖了11座温室大棚种植无公害的瓜果蔬菜,到如今,还种植了百亩玫瑰、百合,沙葱、紫皮大蒜,品种多达等十几种。”李国善说,现如今的仁达合作社,依托国家产业和扶贫政策,正逐步走上一条健康规范的良性发展道路。
每年的六月,合作社种植的100亩“苦水玫瑰”竞相开放,满园的玫瑰争芳斗艳,十分美丽。合作社从引进苦水玫瑰到现在经济效益逐年上升,不仅填补了高原种植玫瑰花的空白,也成为合作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之一。
“玫瑰花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及季节性强的产业,为抢抓采摘进度,合作社充分吸收当地富余劳动力到玫瑰园采摘,带动更多牧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李国善说,今年,合作社的玫瑰花采摘2万斤左右,实现经济效益近百万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红柳村仁达合作社已逐渐形成了集农业生产、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其多维度立体式发展,让红柳村农民享受到合作社带来的红利,收入不断提高。
据统计,2016年,合作社帮扶全镇20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500元;2017年,合作社出资对全镇四个村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帮扶,每户标准不低于2000元;2018年帮扶67户209人,每年每人分红640元,其中21户70人与合作社签订代养协议。“我们一个党员联产包保一个责任棚,为责任棚内的社员及时提供种植生产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让每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李国善说。
如今,合作社打造出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绿色生态和农村文化体验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精品,满足了格尔木市旅游市场的需求,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合作社现代农业体验馆里独特的蔬菜种植模式和优美的环境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五六千人,周末会更多一些。不仅让民众们享受了视觉,还享受了味觉。”该馆负责人王学娟说。
近年来,格尔木市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积极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构建“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市有扶贫产业园”三位一体的产业扶贫体系,使到户产业项目全面到户并产生效益,着力构建企业与建档立卡户、村长期受益共赢机制。同时,通过发展“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业态和经济主体,利用电商平台和网上商城,帮扶农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加快了全市特色农业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步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