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常驻派”直接指导农户、组团式作战提高服务质量、东西合作促进产业升级、以文创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宁夏固原科技特派员围绕特色产业技术需求,精心运作四大模式,加快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步伐。
这里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启动扶贫行动的“三西”起点之一。
它的名字叫西海固,核心区为固原市,镇守着宁夏的“南大门”。
85年前,红军在这里翻越了长征路上18座大山中的最后一座——六盘山。而今,固原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三大战略,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科技特派员,当仁不让成为排头兵。
“变身‘常驻派’直接指导农户、组团式作战提高服务质量、东西合作促进产业升级、以文创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宁夏固原科技特派员围绕特色产业技术需求,精心运作四大模式,加快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步伐。”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杨勇军说。
目前,全市贫困人口已由2012年的44.8万人降到2019年的7339人,贫困发生率由35.2%降到0.59%。在科技特派员的示范和带动下,西海固即将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
变身“常驻派”直接指导农户
“西吉共有238个贫困村,占全宁夏贫困村总数的1/5。我们发现,科技特派员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引进过程中,一来时间和精力有限,没办法户户兼顾,二来老百姓接受能力有限,上课培训就像听天书。”西吉县科技局局长张勇直言不讳。
西海固里的“西”,指的就是西吉。它是宁夏唯一未脱贫摘帽贫困县,也是国务院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之一,集中了最难的扶贫问题。
正因如此,西吉县科技局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村里的致富能手吸收到科特派队伍中,引导和扶持他们流转闲置土地、建立示范基地,手把手带领贫困户脱贫。
目前,该县法人科技特派员围绕马铃薯、草畜、冷凉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累计建设科技示范基地71个,地膜玉米青贮饲料种植基地20个,各类蔬菜示范种植基地9个,解决劳动就业人员1600人,帮助务工农民人均增收8000元。
以行政村为据点,科特派变身“常驻派”,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在隆德县神林乡神林村,刘路陆早在2010年腾发牧草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决定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
如今,合作社共有紫花苜蓿种植基地11300余亩,年生产加工能力5万多吨,销售各类苜蓿产品1万多吨。整个产业带动周边1000多农户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种植与经营,直接收入130万元。
“这样一来,科特派的指导不但成了‘点对点’形式,还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隆德县科技局局长王东海称。
组团式作战提高服务质量
诚然,单个科技特派员“点对点”的服务并非万能。服务模式必须因地制宜。
“受产业限制和人员不足等因素影响,科特派服务质量也打了折扣。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决定开展‘组团式’服务。”泾源县科技局副局长马东梅说。
2019年,该局从全县涉农部门抽调44名技术人员,组成肉牛、中蜂、中药材、苗木4个科特派团队,派驻到16个产业基础较雄厚的村,开展为期两年的产业技术示范工作。
如肉牛养殖团队首席王小平,积极组织9名科特派深入养殖示范村、企业和合作社,实施指导标准化圈舍设计和健康养殖技术。
在点面结合中,一个新的机制衍生出来,这就是“大手拉小手”。
“这里的‘大手’是指法人科技特派员,全县共有27个。我们先带动5个自然人科技特派员,每个自然人科技特派员再带动10户农户。这总共1350户中蜂养殖户,基本把全县所有范围都覆盖了。”泾六盘蜂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冶连荣说。
2015年,冶连荣被泾源县科技局聘为科技特派员,他不但给蜂农上门指导养殖技术,免费送蜂王,还建立了微信群,随时解决养殖难题。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现科技养殖优势,他还在六盘山森林公园附近建起中蜂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冶连荣带动的贫困户年收入能达到几万元,受益人数7000余人。仅去年,他帮助蜂农销售的蜂蜜就超过百万元。
“山海”携手促进产业升级
一边是农业底子薄、技术人员缺的产业现状,一边又是脱贫攻坚时不我待的紧迫需求。这道摆在固原人民面前的难题,该如何解?
求良药、搬救兵、请外援。
2017年,科技部与宁夏联合制定了科技扶贫东西部协作行动实施方案,凝练设计出草畜、马铃薯、小杂粮、冷凉蔬菜、中药材5个科技扶贫项目。
被五大项目全部“关照”的固原市,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在原州区法人科特派新星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陆小军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沉甸甸的谷子压弯了腰的照片。他的合作社已被打造成宁南山区小杂粮样板基地。
原来,有了部区合作小杂粮项目的加持,宁夏共引进谷子、糜子新品种23个,形成新技术3项。两个核心示范区杂交谷子平均亩产617.08公斤,创下南部山区谷子高产纪录;6个辐射示范区去年辐射推广10万亩,合计增收1亿元!
闽宁合作,亦为固原脱贫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各地科技局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支持科技特派员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牵头招商,宁夏泽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3月入驻西吉闽宁产业园,现已发展为西北地区最大、产业链最全的艾草农业产业化企业。
2019年,该公司推广种植5000余亩,带动建档立卡户务工4000人次,农民种植艾草亩均增收千元以上,同时在两个乡镇建起扶贫车间。
“最令人欣慰的,是他们思想观念上的转变。”董事长林玉清深有感触。
以文创带动农副产品销售
穿行于固原各县区,黄土高原的贫瘠与苍凉之感在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绿色。
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固原市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深植根民间。广大科技特派员也积极开展“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种出了风景,种出了产业,也种出了文化。
在彭阳县草庙乡草庙村,祁崾岘养殖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的产品令人啧啧称赞。
这原本是一家主要研发加工蜂箱等木制产品包装的企业,却很好地从彭阳县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中吸取了很多养分,再融合到产品设计中,以文创带动农副产品的销售。
“皇甫谧、茹河、梯田等彭阳特色元素,都被我用到了产品外包装上,客户很认可,也算是我为宣传家乡作的一点贡献吧。”科技特派员、祁崾岘养殖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祁永峰笑道。
女强人刘茹,则直接创办起建茹文化产品创意有限公司。
该公司抢抓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新机遇,立足彭阳县生态资源与特色产业,以中药材、糜子、荞麦、民间刺绣为素材,通过扶贫车间拓展“手工制品+”多种功能,使700多名城乡妇女走上了创业道路。
“全县共有120名科技特派员,他们是党的政策宣传员,扶贫政策的指导员,群众身边的技术员,产品销售的带货员。现在,越来越多的科特派尝试将服务领域转向文旅方面,让更多群众受益,这是一个可喜的趋势。”彭阳县科技局局长杨占辉如是说。
一个“山绿、民富、文化兴”的画卷,正铺展开来。(王迎霞 通讯员 马鹏 张纫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