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广东江门12月5日电 题:探访中国陈皮之乡:告别小作坊式生产 “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作者 孙秋霞
被誉为广东“三宝”之首的新会陈皮,素来“皮比肉贵”,早在宋代已成为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日前,记者探访广东江门新会陈皮村,看见工人采用熟练的刀法三瓣开皮,标准化仓储中心储藏着近千吨陈皮,商铺货架上的陈皮产品琳琅满目,前来陈皮文化体验馆参观的游客摩肩接踵。
这在8年前,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当时,新会陈皮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种植面积仅有2万多亩,陈皮行业产值不足3亿元(人民币,下同),且大部分果农采用古老的方法制作陈皮,即将茶枝柑的果皮晒干后放在麻袋、纸箱以及塑料袋中储藏。
2013年,有多年国际贸易经验的吴国荣斥5亿元投资家乡的陈皮产业,创立了江门市新会陈皮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陈皮村公司”),并担任董事长,不过,新会果农习惯称他为“陈皮村村长”。
吴国荣深知,一个产业要有未来,必须做好标准化,且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然而,“标准化”对于果农来说不仅陌生,而且部分做法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一时难以接受。
“按照国际标准化的理念,每一批果子都应洗干净且验收合格才能去制作陈皮,如果忽略了这一点,达不到食品安全要求,我们这个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可是村里的人认为,洗干净之后陈皮就没那么好了。”吴国荣说。
不仅仅是食品安全,吴国荣对于将果皮置于晒场内自然晾晒干也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以前大家将果皮放在地上晒,过于依赖天气的好坏,“要是下雨了,陈皮就晒不干了,而且一旦产业化之后,晾晒的地方也有限。”
在储藏陈皮的器具上,吴国荣认为过去使用的麻袋、棉布袋、纸箱以及塑料袋会影响陈皮的味道。他说:“陈皮是吸味的,麻袋的味道进到陈皮里,很多外地人不能接受。最好的方式是放在铁箱里,留一点小孔透气。”
从生产到储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陈皮制作方法截然不同。为了让果农接受标准化的做法,吴国荣选择用科学数据来证明。比如,他将低温热风风干后的陈皮和使用传统晾晒方式制作的陈皮进行比较,看看里面的微量元素有没有受到损害。
“现在果农反而跟着我们学,都买了一台小的清洗机,把果子洗干净之后再开皮。”吴国荣说。
除了标准化之外,在吴国荣看来,陈皮产业还需要文化旅游来推动。他介绍说,陈皮文化深深扎在侨乡大地,但是外地还有很多人不知道。通过打造陈皮村文化体验馆,每年吸引上百万人前来参观,进一步带动陈皮产品的销售。
如今,新会陈皮村已告别昔日的小作坊式生产,在源头种植、加工仓储、旅游交易三大领域开拓出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并构建了三产融合平台。据吴国荣介绍,截至2019年12月31日,新会茶枝柑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陈皮初级产品产量超1250吨,深加工产品近百种,行业产值达85亿元,带动全区农民直接收益超12亿元。
“这几年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推动陈皮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创新,这件事是绝对办不到的,我也是一边做一边学,希望将一个摆地摊卖的农产品升级为中国品牌甚至世界品牌。”吴国荣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