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记者 宋斐拍摄制作
1920年12月16日,这一天,宁夏海原大地上,脆弱的土地被撕裂。山摇地动,天空红光如练,龙卷风犹如万马嘶鸣,大地在疯狂中完全失去自控……
震后废墟。(资料图片海原县委宣传部提供)
此次震害殃及陕、甘、宁、青等17个省区市,方圆面积2万平方公里,致27万余人死亡,30万余人受伤!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次地震的波及范围可以和海原大地震相提并论。
1920年大地震后的海原县城惨状。(资料图片,海原县委宣传部提供)
1920年遇难者和动物的尸骨抛齐街头,右侧是震毁的庄园,左侧是大震后修起的院墙,又被余震破坏。1921年克劳斯摄(资料图片 海原县委宣传部提供)
地震后的灾民。(资料图片 海原县委宣传部提供)
震后幸存者清理倒塌的崖窑。(资料图片 海原县委宣传部提供)
这场大地震的地震波在地球上绕了两圈才停止,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探测到了这场地震,连余震都持续了3年时间才停止,被地质学家称为“环球大震”。
1921年,翁文灏(左)在静宁考察海原大地震临时住的帐篷。(资料图片 海原县委宣传部提供)
1982~1985年,参加考察研究海原地震断裂带的中外地震专家在海原留影(资料图片 海原县委宣传部提供)
100年过去,行走在如今的海原,即便不是地质专家,也能分辨出一些100年前大地震留下的痕迹。12月14日,记者站在海原县李俊乡海子震湖旁的山坡上时,凛冽的寒风从西北方吹来,透过衣服,侵入身体。100年前的冬天,海原老百姓就是在这样的寒风中,面对那场灾难。
海子震湖 宁夏新闻网记者 宋斐摄
海原海子震湖,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发生时,造成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的。那个寒冷的冬天,地震重塑了这一带土地的面容,也给二十几万鲜活的生命画上句号。
海原县城西门外,有个“万人坟”。现任海原县地震局局长的刘刚今年54岁,他还记得8岁初见这里时的情景。“当时我和父亲赶集经过,看到部分已经塌陷的地方,裸露出白骨,我还好奇地问父亲。”从老一辈人那里听说过地震情况的父亲告诉刘刚,“万人坟”里,埋葬着海原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遗体。刘刚家震殁的4人,也葬于此。
震柳。 宁夏新闻网记者 宋斐 摄
在地震中,有一棵被地震从中间撕开的柳树却顽强地活了下来,这棵柳树被称为“震柳”。
震柳在距离海原县城20公里外的一处山沟旁,震柳静静地长在山沟里,满树系着火红的带子,在雪后的冬天格外显眼。震柳的身子,被100年前大地震的左旋错动力撕成了两半,让人惊叹的是,这棵柳树并没有死,灾难过后,它慢慢地挺了过来,继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当年海原大地震造成的山体开裂、滑坡。 宁夏新闻网记者 宋斐 摄
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的唐家坡田埂错动遗迹。 宁夏新闻网记者 宋斐摄
今日海原。(海原县委宣传部 提供)
在今天的海原大地,10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模糊又清晰。模糊是因为,很难将眼前美丽的海原和当年的废墟联系起来;清晰则是因为,震柳、海原震湖、大山大地的伤痕依旧清晰。海原人把对大地震的追忆,写进文字中、剪在纸里、绣到布上……他们顽强的精神代代相传,在这片曾经“山走动的地方”,永不止步,繁衍生息。(宁夏新闻网记者 宋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