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与健康都有哪些新动态和新展望?
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全球食品科技与产业界对后疫情时代可能面临的需求与挑战高度关注。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1-9月份食品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3%,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1%,在拉动整个工业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工业面对突变环境下持续发展的“稳定器”。
12月3日,在全球食品界的共同期待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继续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在北京举办“2020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主会场活动。由陈君石、庞国芳、孙宝国、任发政等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国内专家团队,与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国际权威专家及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的系列活动并进行报告。大会围绕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新需求和新挑战进行深入交流。
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有密切联系 食品原料供应链、运输冷链物流等环节很重要
新冠肺炎是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会不会通过食品传播?它将如何影响食品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在会上直接抛出了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众普遍关注的三个问题。陈君石明确表示,新冠肺炎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是食源性疾病,而是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如禽流感;根据现有科学知识和WHO的陈述,新冠肺炎不会通过食品传播,但是在疫情发生地区新冠病毒污染食品是可能的,在冷冻潮湿的环境下有可能长时间存在;新冠肺炎尽管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但其流行会为食品安全带来挑战,会影响食品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分析,2020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7.89%,和2019年相比提升了0.29个百分点。
然而,受疫情冲击,食品工业也显露出食品原辅料供应链不健全、冷链物流疫情防控能力亟待强化、多元化健康食品供应跟不上快速放大的市场需求等新的矛盾和问题,亟待通过各方协同,并通过科技的力量予以逐一破解。
后疫情时代 功能性食品、植物基食品、老年食品再遇良机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也以疫情期间在武汉一线流调数据为基础,针对老年人群的营养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总结未来食品产业在满足这类人群营养健康需要上应该努力的方向。他在演讲中提出,近年来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关于健康和营养的政策,这充分体现了营养和健康的重要性。当下,社会应关注膳食结构及其和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关系。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食品饮料部亚太区总裁李永敬博士同样也提到饮食观念和习惯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对食品工业的影响报告中,他通过数据详细介绍全球食品工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影响。他介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消费者将趋于主动加强健康管理,关注产品的健康和安全标签及可持续。同时,人们在饮食和行为上会更加关注地球的健康。功能性食品、植物基食品、老年食品再遇良机。
食品工业健康发展亟待“科技”突破 电商成为食品行业新的增长点
科技发展给食品安全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自主创新和“数字化”带动产业升级,可为食品行业的未来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罗云波在发言时表示,在消费方式上,疫情发生之前,食品行业在传统零售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实体店销售、餐饮食堂是主流的消费方式。在疫情发生之后,食品行业则更多地关注线上营销等创新发展途径。从长远角度看,电子商务可能成为食品行业未来新增长点之一。
他表示,智能化的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等针对疫情展开的运营模式,也为食品行业创造了后疫情时期的新发展机遇和空间。装备智能化、信息化程度高的生产企业的抗击打能力更强。这轮行业重组后,幸存下来的食品企业将对市场需求和行业新技术更加敏感,拥有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支持的企业将在竞争中极具优势。
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