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灵气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如何服务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近年来,银川市坚持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9户,占全区的40%,拥有“专精特新”示范企业167户,占全区的38%,获得自治区“标杆企业”认定38家,“隐形冠军企业”认定6家,获认定企业数量位居全区前列。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成为全市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专精企业已成细分行业“小巨人”
纵观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在高端装备、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中,一批“小而尖”的企业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仪器仪表制造、食品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中,一批“小而美”企业已成为完善产业生态链的生力军。
卧龙电气拥有从德国、比利时引进的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和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成为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领域的“单打冠军”;华信智提供服务制造业企业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示范平台,能够为市面90%以上的机床设备提供服务,备值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共享云平台项目入选国家2018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宁夏汉尧石墨烯的正极材料、锂电池前驱体项目和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项目被工信部列为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所研发的大尺寸、高效率铸造砂型3D打印设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已实现产业化生产,改善了国内铸造行业困境,填补了国内增材制造技术的空白。
“这些企业发展意识强、转型积极,发展特色鲜明,很多专精企业已成为细分行业‘小巨人’或排头兵。”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着眼制度设计形成系统支撑力量
在产业链布局中,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却不占据优势,面临着融资难、人才缺、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来完善制度体系,给予更多支持。
近年来,银川市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摸排一批在细分行业内技术领先、产品质量优、市场份额高、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施梯次培育、动态管理。帮助指导企业申报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荐优秀的中小企业申报“专精特新”示范企业、自治区“标杆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帮助企业不断成长。目前,全市有在库企业579户。其中,今年新入库企业140户。
市工信局还依托现有的国家级、自治区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双创”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人才培训、市场开发、信息化服务等各类服务功能,不断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做好服务打造最佳发展环境
为打造舒心营商环境,服务更精准,指导更有效,有力助推中小企业发展,市工信局坚持创新引领,以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开展线上线下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同时,市工信局还加强企业跟踪服务,定期对培育库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跟踪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指导帮助中小企业规范管理,开展惠企政策宣传和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建立银川市小微服务超市,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专业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专业化普惠服务。
“我市‘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均高于所在行业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1家、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34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技术创新中心79家、企业技术中心90家。”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做专做精、做优做强,科创高企、“专精特新”、隐形冠军,正在成为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方向。专业化发展,持续深耕细分市场;融入“双循环”,助力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竞争力,有效建立品牌优势;数字化赋能,开拓创新升级转型。在创新中获取发展动能,银川市中小企业正在不断打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