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骆倩雯
在海陀山下的延庆区气象局,延庆赛区冬奥气象现场服务团队的11名成员再次入驻。今年冬季,是冬奥会正式举办前最后一次实战演练的机会。昨天,记者来到延庆区气象局,探访了冬奥气象服务团队。
山区接触少是最大挑战
延庆赛区冬奥气象现场服务团队一共有11名成员,有5名来自北京市气象局,2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1名来自山西省气象局,2名来自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1名来自国家气象中心。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时少英任队长。
11个人的团队组成了最前方的气象服务团队。时少英说,在团队成立之初,考虑到冬奥山地气象预报服务的特殊性,队员也经过特别挑选,“年轻、学习能力强的,也必须有一定的气象预报经验。”
由于在日常气象预报中,气象预报员很少接触到山地预报,这方面的气象观测资料比较缺乏,加上山地复杂的地形条件,都成为冬奥气象服务团队面临的挑战。冬奥会本身就在室外举行,又是山区,大风、强降雪这些天气情况对赛事影响很大,而冬奥会的赛期本身就只有16天,如果能做到提前预测,那么对赛事方来说,也能及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赛事安排。
预报精度提升至百米级
冬奥会在延庆赛区将要举办的赛事,其中包含最受关注的高山滑雪,这在雪上项目中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是最精彩、最刺激的一项。高山滑雪赛场往往地处山野,远离城市、直面高寒,也是所有冬奥会比赛项目中对气象条件要求最为苛刻的赛事之一。比如能见度过低,就会影响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视线;雪温和雪质对运动员雪板打蜡的种类和多少有直接影响;风速和雪量则决定赛事是否能够进行。
高山滑雪有两条赛道,山顶和山脚的落差超过了900米,风速差异很大。不仅如此,具体到整条赛道的各个点位,风速也是随时变化的,这就对预报的精准度提出很高的要求。
今年,北京市气象局数值预报模式团队把赛区尺度的数值模式空间分辨率再次提升,在涵盖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区域范围内建成百米分辨率的“睿图”数值预报模式体系。
时少英说,分辨率越高,就有可能更精确地还原山地的地貌,像山脉上那些沟沟壑壑,如果是一公里的分辨率,那几乎是看不出来的。如果气流过来,是平稳地越过山脉,还是以较快的速度翻山冲过去,又或者是被山脉阻挡压根没过去,这些都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再做总结积累经验。
但仅仅依靠数值预报模式的结果是远远不够的,预报员还得根据山地实地考察的经验和预报的经验,来及时修订和调整预报结果。
在马上到来的2021年2月和3月,延庆赛区即将举办系列测试活动,这对冬奥气象服务团队来说,是北京冬奥会前的最后一次实战服务。时少英也将带领团队更好地、更准确地提供气象预报服务。
今冬继续进山追风逐雪
今年冬季,是气象服务团队在冬奥会正式举办之前的最后一次冬训。10月11日开始,团队就又驻扎在了延庆。时少英说,经历了前三年的冬训,团队对延庆赛区的地形已经非常熟悉了,对不同天气类型下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影响也已经心里有数,但随着赛道基础设施的不断调整,今年冬训期间,还将带领队员们定时上山探测地形,观察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影响,争取进一步提升团队的气象预报能力。一旦遇上大风或者雨雪,他们必定进山追风逐雪。
冬训期间,团队要对过去三年冬训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一些天气个例再进行复盘,进一步凝练经验。“我们的目标是当看到同样的天气类型出现时,就要想到在赛区的环境下,各个天气要素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影响。”
团队成员的英语学习也没有落下。“要想未来竞赛团队用好我们的天气预报,前提是要有良好的沟通。比如裁判问天气什么时候好转,什么时候可以比赛,没有翻译,咱们得马上解释清楚。”时少英说,团队成员都必须更加熟练英语汇报,要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